
不只是送花:母親節背後那段感動人心的故事
母親節的起源(現代版本)
母親節起源於美國,由一位名叫 Anna Jarvis 的女士所倡議。1905年,她的母親離世,Anna為了紀念母親的無私付出,以及向世上所有母親表達感謝與敬意,萌生了推動設立「母親節」的念頭。
1908年,Anna在美國西維珍尼亞州舉辦了首次正式的「母親日」活動,反應熱烈。經過多年努力,最終在1914年,美國總統 Woodrow Wilson 正式簽署法案,將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全國性的母親節。自此,這一節日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。
值得一提的是,Anna Jarvis 最初推動母親節的原意,是希望人們以最真誠而樸素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,例如:親手寫一封信、送上一朵花。她甚至在晚年曾公開反對母親節過度商業化的風氣,認為這樣背離了她最初的理念。
中華文化中的「母親節」精神
雖然現代母親節由西方傳入,但在中國文化中,「孝道」自古以來便是一種重要價值觀。歷史上流傳甚廣的「孟母三遷」故事,便是東方母愛的典範之一。母親為了子女成長付出、遷就與堅持的精神,與母親節所傳遞的理念不謀而合。
母親節的常見習俗
現今的母親節已發展出多元而溫馨的慶祝方式,常見的習俗包括:
- 贈送康乃馨(象徵母愛與感激)
- 撰寫感謝卡或親筆信
- 與母親共進晚餐、安排家庭小旅行
- 小朋友親手製作賀卡、摺紙花、手工藝禮物
- 教會或學校舉辦母親節感恩崇拜或表演活動
無論形式如何,只要出於真心,都能令媽媽感受到無比溫暖的愛。